時間:2025-11-21 09:39
來源:綠谷工作室
作者:綠茵陳
對中國環保產業來說,“出海”、“走出去”其實不是陌生的詞匯,十多年前,已經有一波先驅。
但最近兩年多來,因為內、外部形勢的影響,中國環保企業“出海”呈現出一個正在加速的過程,它不僅是中國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,也是中國對外輸出其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和環境治理經驗的一部分。
根據綠谷工作室的行業調研,相比之前,這一次的“出?!保髽I的內驅力更強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具備核心技術、國際標準能力和本土化運營經驗的企業,將在未來全球環保市場的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。
多名擁有海外經驗的高管表示,從“工程商”到“服務商”,中國環保出海迎來戰略轉型關鍵期。這一轉型意味著中國環保企業需要從商業模式、技術研發、人才結構到企業文化進行全方位升級。
從“低成本工程商”到“科技驅動型服務提供商”的轉型,需要遵循一條“技術引領、服務深化、全球整合”的路徑。
01 當前出海的總體情況
中國環保企業“走出去”的步伐正在加快,但目前仍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。
地理分布上,主要集中在新興市場和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。這些國家與中國有相似的發展階段,面臨大規?;A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需求,如污水處理、垃圾處理、大氣污染防治等,但普遍缺乏資金和技術。
業務模式上,仍然以基建項目為主導。
許多環保項目還是以“EPC”(設計、采購、施工)總承包模式,甚至與“融資”相結合的模式輸出,通常作為國家“一帶一路”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。也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純粹以市場為導向,投身海外環保項目的競爭,并表現出優勢。
技術輸出方面,主要集中在成熟的“重資產”技術和裝備。
垃圾焚燒發電廠、城市污水處理廠、大規模工業廢水處理和大氣脫硫脫硝的成套設備和工程經驗,這些是中國在國內市場經過大規模實踐和快速迭代后,已經形成成本優勢和成熟方案的領域。
發展階段上,開始呈現出以“項目”帶動“技術”的特征,但在現階段,出口的驅動力仍然是“項目”和“工程”需求為主,技術輸出的純度相對較低。
中國企業更擅長建設和交付一個大型設施,而非提供高精尖、輕資產的環境服務和運營咨詢。
02 未來趨勢分析
隨著“雙碳”目標的推進和國內市場飽和度的提高,中國環保企業“出?!睂⒊尸F三大趨勢。
從“工程建設”到“運營服務與技術輸出”。
企業將從單純的EPC模式,向“EPC+長期運營(O&M)”和“技術許可”模式轉變。這將要求企業具備更強的屬地化管理、長期服務和風險防控能力。業務模式也將逐步轉向高端的環境咨詢、智慧環境管理、環境監測等輕資產、高附加值領域。
從“一帶一路”到“全球布局”。
未來中國企業將可能拓展發達國家市場,不以工程承包為主,而是以并購或設立研發中心的形式,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高端技術、品牌渠道和國際化人才,實現技術和品牌的升級。同時,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關注度提高,中國在新能源、儲能、節能技術、碳捕集與利用等“雙碳”相關領域的環境服務需求將成為新的出海增長點。但是對“傳統”的環保企業來說,可能未必能吃到這口蛋糕。
深度本土化運營。
這包括人才本土化,即雇傭和培養當地人才,實現管理團隊和技術人員的本地化;以及融資國際化,即擺脫過度依賴國內政策性銀行融資的模式,與國際開發銀行、私募基金等更廣泛的國際資本合作。
03 哪些企業勝算更大?
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,三類中國環保企業擁有更高的成功概率。
央企、大型國企背景企業。
它們資金雄厚、有國家背書、抗風險能力強、大型項目管理經驗豐富。這類企業是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下重大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的有力競爭者,尤其在與政府合作的大型市政、工業環保項目中優勢明顯。
具備核心技術與差異化優勢的民營龍頭。
它們技術迭代快、具備高性價比的成熟方案、市場反應靈活。這些企業在國內市場經歷了最殘酷的競爭,其技術成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在發展中國家市場具有極高的吸引力。
專注細分領域和高附加值技術的“隱形冠軍”。
它們在某一特定環節擁有不可替代的專利技術或產品,具有高毛利率。這類企業可以作為國際大公司的上游供應商或技術合作方,在國際產業鏈中占據一席之地。
04 與歐美企業競爭的關鍵
在面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環保企業時,中國企業最大的挑戰和最關鍵的勝負手,已經不再是“成本”和“速度”,而是“技術含金量、國際化標準和本土化運營”,其中尤以“技術與標準”最為重要。
企業需要硬實力,即核心技術的突破與創新。
歐美企業在前沿研發、復雜污染物治理、土壤地下水修復、高附加值循環經濟等領域仍處于領先地位。中國企業要打破技術同質化競爭,必須加大在原創性技術、顛覆性技術上的投入,形成自己的技術護城河。
也需要軟實力,即國際化標準和軟實力的提升。
國際認證與合規是中國企業必須跨越的門檻,必須全面融入國際通行的環境標準、工程質量標準、職業健康安全標準(EHS),以及反腐敗、商業倫理等合規體系。這是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“通行證”。在這方面馬失前蹄的案例不少,后來者不能不提防。
同時,品牌信譽與長期服務能力也至關重要。
不管,我們有多不服氣,的確應該看到,歐美環保企業通常提供高度可靠、長期的運營管理和風險管理服務。中國企業需要建立全球性的服務體系和高水平的品牌信譽,證明自己不僅僅是“工程商”,更是“可靠的長期環境治理伙伴”。
05 戰略轉型路徑
從“工程商”到“服務商”的本質,是從“一次性交易”向“長期伙伴關系”的轉變。這一戰略轉型需要遵循清晰的路徑。
階段一:技術與產品升級(技術引領)。
這是轉型的基石,目標是擺脫低端、同質化的工程競爭。具體包括加大顛覆性核心技術研發、進行專利與知識產權的全球布局、推動產品和裝備的模塊化與標準化,以及應用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。
階段二:商業模式與服務深化(服務深化)。
目標是改變營收結構,從項目一次性收入轉向長期服務收入。包括發展“環境服務”和“全生命周期服務”、推行“效果付費”模式、發展環境金融與風險管理能力。
階段三:國際化運營與品牌塑造(全球整合)。
目標是實現真正的國際化運營,而非簡單的項目輸出。包括積極的海外并購與整合、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、融入國際標準與合規體系,以及品牌塑造與國際影響力建設。
06 結語
中國環保企業要從“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工程商”,轉變為“全球一流的科技驅動型環境服務提供商”,這是實現從“走出去”到“站得住”的關鍵。
只有將中國強大的工程交付能力與世界一流的科技研發能力、精細化運營管理能力和全球合規能力相結合,中國環保企業才能真正從“中國制造”走向“全球科技服務”,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。
這一轉型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,更關乎中國在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大背景下的國際競爭力與話語權。

編輯:趙凡
版權聲明:
凡注明來源為“中國水網/中國固廢網/中國大氣網“的所有內容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圖表、音頻視頻等,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,如有轉載,請注明來源和作者。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。
媒體合作請聯系:李女士 13521061126
